媒体报道
返回列表
【天津日报】民营企业 靠创新“扎”下去
时间:2025-04-16 来源部门 :天津日报 文字作者: 点击:

2025年4月16日,天津日报第9版以《民营企业 靠创新“扎”下去》为题对我校进行了报道。

对话人:

丛 屹 天津市委党校副校长、教授

孙一琳 本报评论员


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激发民营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正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孙一琳:近年来,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不断突破,民营企业正在从以资源投入为主的增长模式转向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能不能激发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对民营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丛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当前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些困难和挑战,本质是由技术革命带来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催生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对传统生产模式往往形成“降维打击”。民营企业面对的转型升级的压力,实质上来自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与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模式的分化。所以,只有及时抓住科技革命契机,增强创新发展能力,融入产业变革潮流,才有可能变挑战为机遇,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民营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和市场活力的主体,尤其是成为行业翘楚的企业,正是通过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了发展的新优势。

孙一琳:天津友发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十余年持续加强自主创新,从年产不到万吨的小焊管厂,成长为全球唯一一个千万吨级焊接钢管制造企业。企业的做大做强证明了,坚守主业、做强实业是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应如何理解坚守主业与做强实业之间的关系?

丛屹:我国是靠实体经济起家的,也要靠实体经济走向未来。做强做大实体产业,民营企业实现创新突破和转型升级很关键。这既是民营企业的生存之道,也是经济发展的根基所在。坚守主业是做强实业的基础,需要企业专注细分领域,靠创新不断“扎”下去,扎得越深越能构建起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当然,民营企业“扎”得下去,创新生态的构建至关重要。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离不开优质高效的营商环境,需持续在亲商安商、助企便企上下功夫,在围绕产业培养人才上做文章。

孙一琳:您提到,要在围绕产业培养人才上做文章。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投资于人”,您认为,“投资于人”的指向,对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丛屹: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投资于人,最突出的一项就是针对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强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天津具有产教融合发展优势,譬如天津市大学软件学院把企业与科研院所人才培养资源充分用起来,形成“产业学院+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的新模式。一个众创空间连着教学科研,连着企业需求,也连着就业服务和科创服务。学生可以在这里实习,企业可以在这里获得“新鲜血液”。这种模式能大大降低民营企业在转型发展中人才引进和培育的成本,也能实现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有机结合。

孙一琳:从实验室到生产线,再到产业链,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离不开金融“活水”灌溉。您认为,推动金融与全产业链深度协同,深度从何而来?

丛屹: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趋势下,金融服务也要向高、向智、向绿,二者做到同向而行,协同才能有深度,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才能在“点”上。“活水”也是活力,本身是金融服务专业性的体现。特别是针对科技型民营企业,由于所处行业发展阶段不同,风险识别难度大,资金需求和自身运行特点不同,金融机构也要深耕专业赛道,与企业无障碍对话,才能不断推出适配科技创新企业特点和需求的金融产品。另外,专业性还体现在“链式”思维上,为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构建一体化金融服务体系,更有利于引导民营企业深度嵌入到重点产业链的发展中,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原文链接:

http://epaper.tianjinwe.com/tjrb/html/2025-04/16/node_143094.htm